丧事随礼,多少合适,有什么讲究

丧事随礼,重在情义,不讲攀比,讲究的是入乡随俗,随礼金额的多少以自己与死者或其家属关系远近决定。无论是什么关系,在随礼金的时候,还会带上草纸或花圈、鞭炮等祭奠物品,而不是单纯的随礼金。

丧事随礼(包含祭奠物品)的多少,一般分为普通关系、一般亲友关系、特殊亲友关系等三个层次。以系数为标准区别容易理解,当普通关系为100时,一般亲友关系为200-300,特殊亲友关系则在300以上。

一、普通关系随礼,有哪些人。

在丧事活动中,参加丧礼最多的是普通关系的人群,比如普通的街坊邻居、一般认识的人、亲戚的亲戚、朋友的朋友等关系不深的人。中国自古就有“红事非请不来,白事不请自到”的习俗,这集中体现了喜事和丧事不同的文化特点。

喜事,是分享快乐的事情。当一个人家发生了婚嫁、祝寿、过生日、乔迁之喜等喜事的时候,他们却没有邀请你去参加,且不可贸然前往,否则会让对方看不起。因为,喜事是能够带给人快乐开心的事情,不邀请你,就代表不愿意与你分享快乐,故非邀请没有必要去参加。

丧事,是悲痛伤心的事情。自古以来,当一个人的家里发生了老人去世的事情,周边的街坊邻居,临近村落的人,其他地方普通关系的熟人,只要是知道的,在没有收到邀请时,也都会互相通知,带上礼品吊唁自觉前往参加丧礼。

在丧事中,即使是有的人,只带了一包纸钱,并没有随礼金,作为死者家属们都会非常感动,因为世界上最悲伤的事情,是亲人的离开。别人能够亲临现场,送上一份安慰,就是最深厚的情义。

如果,一个地方白事随礼礼金最基础的数字是100元时,这些普通关系的人大多会随礼100元和一包纸钱。

二、一般亲友关系随礼,有哪些人。

在丧礼中,一般亲友关系的人,他们的身份多数是和死者或死者家属有一定的亲戚关系、朋友关系,在生活中、工作中有一定的交叉和往来,关系不是特别的深厚和亲密,但要比普通关系更近一些。

在这些人中,会有死者生前的朋友、同事、出了五服的亲戚,以及死者家属们的朋友、同事等人,通俗的话说叫沾亲带故。

当这些人参加丧礼时,所随礼金要比普通关系的人高两倍或三倍,也就是普通关系随礼100元时,他们往往会随礼200元,较少人是随礼300元,但不会高于300元。除了礼金,会带两包纸钱,再加上一个花圈。

三、特殊亲友关系随礼,有哪些人。

特殊亲友关系的人,是参加丧礼中人数较少的,也是死者至亲至近之人,这些人基本上是直系亲属关系。如果死者是一位男性老人,那么他的女婿、侄子、侄女婿、外甥、孙子、外孙,弟弟、妹婿、妹妹、大舅子、小姨子就是特殊亲友关系的人,他们的随礼是最重的。

这些人参加丧礼时,随的礼金会是普通关系的三倍以上,高的可能达到十倍以上不等。他们大多会在死者没有离开人世之前,都到了现场守候。当死者去世后,他们会参加守灵、殡葬全过程,之后的三七、五七、周年等也会到场参加。

在至亲关系中的随礼,即使是同辈份的并非都有一样。如果死者是老人,与他同辈份亲弟弟和哥哥、亲大舅子和小舅子、亲姐夫和妹夫、亲连襟,这四个关系的人不一定都是一个标准,连襟要比其他三个低一些。另外,他的亲女婿、亲侄子、亲外甥的随礼,要比他的亲孙子辈分的人高一些。

不过,在一些地方的风俗中,女婿、大舅子的礼金都是最重的,其他各同辈份的基本是一个标准,低一个辈分,就会低一个等级。

四、有来有往。

在民间红白喜事的随礼上,有个“有来有往”的说法,意思是你家里有事,别人随礼来了多少,那么对方家里有事时,你的随礼要等于或大于他的随礼,而不能低。

来而不往非礼也,这是古语中对社会人际关系的一个标准要求,讲究的是对等和尊重。别人来你家随礼多,你去别人家随礼少,就是不对等,不尊重。

任何地方,随礼越重越多,给人的感觉与事主的关系越不一般。正常情况下,保持对等即可。如果是时间跨度大,几年前随礼的数量只能作为参考,需要参考当下的标准再做决定。例如,十年前你家喜事对方随礼100元,当时是普通礼金标准;十年后对方家有喜事,你还是100元就不合适,因为跨度十年后物价增高、人民币贬值,当下的普通礼金标准可能是200元或300元了。

结语。

参加丧事活动中,在随礼方面,如果确实不知道随礼礼金多少,过去和对方也没有红白喜事的往来。那么,在登记时,先不着急登记,可以看看别人是如何随礼的,把自己的关系、身份和其他人做个比较,再行确定。

随礼时,不盲目的攀比,在遵循地方风俗习惯的同时,也要兼顾自己的情况。在民间,需要注意的是,无论礼金多少,参加丧事活动一定要带上一包纸钱。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