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渭北有将已过世老人在家放七天的现象,名曰“福七”。或根据阴阳先生选择的吉日良时安葬。谚云:“死人不开口,一天得三斗”,这都是富户人家的作为。一般户是放不起的,大都是第三天就入葬了。五、六十年代,基本沿袭传统葬俗。
人若危重,未咽气时就穿寿衣(俗称老衣)、剃头沐洗。咽气后开始支床,将尸体放于床上,面盖青帕,设临时灵堂,全家人围在一起祭奠一番。并用白纱布剪三个花形(约一尺宽三尺长),或用白纸扎、剪个标志,横挂于门额,表示家里有人逝世。当天就派人报丧,随即就有至亲如儿女孙辈等上门探丧哭奠。然后回家准备祭品。晚上灯火不息,院中人设几个场子打牌坐夜。
第二天,让所有人都瞻仰过遗容后,再行入殓盛馆。正式设灵堂,灵堂前设有供桌,摆放逝者的遗像及牌位。凡是老人下世,村子里家家都有妇女串通,携往前去吊丧,以示哀伤(致哀)。婚事叫,丧事到。只要是丧事,村子里只要知道的人,连在外边干事的都要回村奔丧,给其帮忙收拾治丧事务。门贴白挽联与条幅,灵堂前贴七七单等。解放前大户人家凡帮忙者(村院中人),连同乐队人员都有散通孝的盛礼(就是所有参与者都戴孝)。男孝子穿白长衫,女穿白短衫系白百褶扫脚长裙或八卦裙。男戴孝帽,女系眼罩。下午乐队来先就餐,餐后第一项任务就是引魂。男孝子长子掌幡,按排辈一个接一个(前有端盘的领队),乐队跟着端盘的去每个先祖的坟,一一领回魂灵。女孝子则在家中执香排长队出门泣(带着哭声)接魂灵。魂灵接完后则宴宾客。女婿、外甥等重门户都须抬食盒。食盒分类有花老虎、大花馍(排花)、花贡、茶点、烟、酒等。凡食盒都必须有香、蜡、纸。女儿还要纸活全伙(即高低房、金银山、摇钱树、葫芦垂灵纸,聚宝盆等等)。一般下辈除面蒸祭品外,都须有柜、纸。朋辈随便拿点糕点、祭品、纸、花圈就行了。
凡亲戚进门都须随着迎接的乐队先到灵堂上香、跪拜哭奠,哭奠时孝子必须跪于两侧陪哭,陪哭一阵,挽携客人入座。一般朋友、平辈到灵堂前上一炉香(三根),深鞠三个躬即可入座。晚上伴着乐队为男女孝子还有收头的仪式。第三天清早凡拿柜的下辈,还要举行填柜仪式(即给纸柜装打好的纸钱)。中午女孝子扫坟回来,紧接着就是男、女孝子按辈分轮番排跪于灵前献饭。将端来的饭菜碗筷等,一一用双手接住,毕恭毕敬地点个头,再往下一一传递;献过饭后就安排起灵了。男孝子按排辈走在棺梓之前,女孝子按排辈走在棺梓之后。男女孝子扶灵柩哭出门后,孝子跪在村大道上等灵车焚过(也叫洋车),再执幡及纸棍跟着乐队逶迤前行。棺梓由十六个精壮小伙抬着,路远还要分班轮换。
到坟前男女孝子跪在两侧,这就开始下葬了。灵棺入墓,穴口封固后,填土圆堆成坟。长子将幡插于坟顶,其他男孝子将纸棍插于坟前的供桌内侧,众孝子跪伏齐声恸哭;一切纸祭品由帮忙人焚于坟侧。一些大村、大户人家,在起灵的路上,再戴通孝,乐队开道,哭叫声撕心裂肺。真有“满营中三军齐挂孝”的磅礴气势!
三年之内,七七斋斋,儿孙们都必须将孝服穿戴整齐,挑着招魂幡接回魂灵供餐祭奠,下午又送入陵园。三周年满后,再举行纪念,释麻换彩,慎终追远,以慰先祖阴灵。改革开放后,移风易俗,提倡火葬,城里人大多接受了这一新的丧葬观念。
Pingback引用通告: "遗像"是怎么来的?出殡后谁捧"遗像"? | 上海杨行殡仪服务热线021-566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