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落葬仪式有哪些具体流程?

2023年的清明即将到来,许多人都会选择在清明前后为逝者落葬,以期亲人可以入土为安,那么在上海举行落葬仪式有哪些具体流程?

上海落葬仪式的首要流程就是接灵,由逝者的直系孝亲手捧逝者灵骨前往墓园,由摆渡人的生命礼仪师在旁撑黑伞,让逝者的灵骨不被阳光直射。

到达墓园后,工作人员在核对信息无误后会打开墓穴,辅助亲属揭碑,为接下来的清理墓穴以及暖穴仪式做准备。

落葬仪式的第二步流程就是暖穴,由直系孝亲点燃少许锡箔黄纸放置在墓穴内,等待锡箔黄纸烧尽,这一风俗在传统文化中寓意着“已故亲人可以居住在一个温暖的新家中”。

在正式将逝者的灵骨请入墓穴前,我们还需要将骨灰盒放入透明防潮盒中,确保灵骨在墓穴中不会进水受潮,紧接着直系孝亲依序将金砖、玉器等陪葬用品放置在墓穴四角,整个落葬仪式的前期准备才算全部完成。

第三步也是落葬仪式中最重要的流程,由直系孝亲恭请逝者灵骨入场,依照主持的进行将灵骨安放进墓穴,随后直系孝亲需要下穴位,亲手为逝者整理墓穴内的陪葬品和牌位等,以示尽孝。

封穴前的最后一步,将提前准备好的富贵钱分发给各位亲朋好友,诸位亲友轮流将富贵钱抛洒在墓口,祝愿逝者在另一个世界富贵安康。完成以上仪式后,墓园工作人员会将墓口的大理石板封上,正式完成下葬。

落葬仪式完成后,还会继续在墓穴前举行家祭仪式,由直系孝亲为逝者擦拭墓碑、工作人员摆放好供桌供品,再带领各位亲朋好友,依照血缘亲属关系依次为逝者行礼祭拜、敬香祈福,整个落葬仪式的流程才算正式结束。

丧事随礼,多少合适,有什么讲究

丧事随礼,重在情义,不讲攀比,讲究的是入乡随俗,随礼金额的多少以自己与死者或其家属关系远近决定。无论是什么关系,在随礼金的时候,还会带上草纸或花圈、鞭炮等祭奠物品,而不是单纯的随礼金。

丧事随礼(包含祭奠物品)的多少,一般分为普通关系、一般亲友关系、特殊亲友关系等三个层次。以系数为标准区别容易理解,当普通关系为100时,一般亲友关系为200-300,特殊亲友关系则在300以上。

一、普通关系随礼,有哪些人。

在丧事活动中,参加丧礼最多的是普通关系的人群,比如普通的街坊邻居、一般认识的人、亲戚的亲戚、朋友的朋友等关系不深的人。中国自古就有“红事非请不来,白事不请自到”的习俗,这集中体现了喜事和丧事不同的文化特点。

喜事,是分享快乐的事情。当一个人家发生了婚嫁、祝寿、过生日、乔迁之喜等喜事的时候,他们却没有邀请你去参加,且不可贸然前往,否则会让对方看不起。因为,喜事是能够带给人快乐开心的事情,不邀请你,就代表不愿意与你分享快乐,故非邀请没有必要去参加。

丧事,是悲痛伤心的事情。自古以来,当一个人的家里发生了老人去世的事情,周边的街坊邻居,临近村落的人,其他地方普通关系的熟人,只要是知道的,在没有收到邀请时,也都会互相通知,带上礼品吊唁自觉前往参加丧礼。

在丧事中,即使是有的人,只带了一包纸钱,并没有随礼金,作为死者家属们都会非常感动,因为世界上最悲伤的事情,是亲人的离开。别人能够亲临现场,送上一份安慰,就是最深厚的情义。

如果,一个地方白事随礼礼金最基础的数字是100元时,这些普通关系的人大多会随礼100元和一包纸钱。

二、一般亲友关系随礼,有哪些人。

在丧礼中,一般亲友关系的人,他们的身份多数是和死者或死者家属有一定的亲戚关系、朋友关系,在生活中、工作中有一定的交叉和往来,关系不是特别的深厚和亲密,但要比普通关系更近一些。

在这些人中,会有死者生前的朋友、同事、出了五服的亲戚,以及死者家属们的朋友、同事等人,通俗的话说叫沾亲带故。

当这些人参加丧礼时,所随礼金要比普通关系的人高两倍或三倍,也就是普通关系随礼100元时,他们往往会随礼200元,较少人是随礼300元,但不会高于300元。除了礼金,会带两包纸钱,再加上一个花圈。

三、特殊亲友关系随礼,有哪些人。

特殊亲友关系的人,是参加丧礼中人数较少的,也是死者至亲至近之人,这些人基本上是直系亲属关系。如果死者是一位男性老人,那么他的女婿、侄子、侄女婿、外甥、孙子、外孙,弟弟、妹婿、妹妹、大舅子、小姨子就是特殊亲友关系的人,他们的随礼是最重的。

这些人参加丧礼时,随的礼金会是普通关系的三倍以上,高的可能达到十倍以上不等。他们大多会在死者没有离开人世之前,都到了现场守候。当死者去世后,他们会参加守灵、殡葬全过程,之后的三七、五七、周年等也会到场参加。

在至亲关系中的随礼,即使是同辈份的并非都有一样。如果死者是老人,与他同辈份亲弟弟和哥哥、亲大舅子和小舅子、亲姐夫和妹夫、亲连襟,这四个关系的人不一定都是一个标准,连襟要比其他三个低一些。另外,他的亲女婿、亲侄子、亲外甥的随礼,要比他的亲孙子辈分的人高一些。

不过,在一些地方的风俗中,女婿、大舅子的礼金都是最重的,其他各同辈份的基本是一个标准,低一个辈分,就会低一个等级。

四、有来有往。

在民间红白喜事的随礼上,有个“有来有往”的说法,意思是你家里有事,别人随礼来了多少,那么对方家里有事时,你的随礼要等于或大于他的随礼,而不能低。

来而不往非礼也,这是古语中对社会人际关系的一个标准要求,讲究的是对等和尊重。别人来你家随礼多,你去别人家随礼少,就是不对等,不尊重。

任何地方,随礼越重越多,给人的感觉与事主的关系越不一般。正常情况下,保持对等即可。如果是时间跨度大,几年前随礼的数量只能作为参考,需要参考当下的标准再做决定。例如,十年前你家喜事对方随礼100元,当时是普通礼金标准;十年后对方家有喜事,你还是100元就不合适,因为跨度十年后物价增高、人民币贬值,当下的普通礼金标准可能是200元或300元了。

结语。

参加丧事活动中,在随礼方面,如果确实不知道随礼礼金多少,过去和对方也没有红白喜事的往来。那么,在登记时,先不着急登记,可以看看别人是如何随礼的,把自己的关系、身份和其他人做个比较,再行确定。

随礼时,不盲目的攀比,在遵循地方风俗习惯的同时,也要兼顾自己的情况。在民间,需要注意的是,无论礼金多少,参加丧事活动一定要带上一包纸钱。

上海郊县与市区对丧事的办法

坐标上海市青浦区,二十多年来亲眼看到的,亲身经历过的丧事有多桩。特别是他爷爷奶奶我都是亲眼目睹。

不光是我老公他爷爷奶奶,可能整个上海郊县都是大同小异。这个我也有询问过。那么郊县的做法是什么样子的呢?

首先是把死者放在家里放着三天三夜。其实我知道,像这种把死者放在家里三天的做法。不管是电影电视里,还是很多农村都有这个习俗。甚至很早的时候就有。之所以这样,是来源于聊斋或者山海经的一些神话与鬼怪的传说。说人死了之后三天才到阎王那里,然后阎王发现他来的不是时候。有时会把他赶回来,这就是传说中所说的,人死了三天之后有可能会活过来。所以大家就捕风捉影把死者安放在家里三天了。现在演变成,如果不放在家里三天就是对死者的不尊敬。

那么这三天死者家属他们要做些什么事呢?忙碌、尽最后的孝道、劳累。

我举一个例子可能大家更能明白些。1月8号那天晚上21点。我公公的婶妈去世了。刚去世他堂弟就电话通知所有的近亲属,隔壁邻居过来帮忙设置灵堂,把死者安放在客厅里。然后身上用床单蒙着。也就从这一刻开始香烛要不断燃,锡箔要不时烧。记得我老公奶奶去世的那会儿,烧的锡箔纸把我家整个客厅墙壁都熏黑了,你说这要烧多少锡箔?

就这样邻居亲戚忙活到23点多才回家。最后剩下来几个人算是陪夜,晚上轮流点香烛焚烧锡箔。

第2天前来帮忙的邻居,就开始分工合作各有任务。厨师也得请上门,疫情之前有吹打,现在吹打倒是省了。然后女的亲戚或女邻居帮忙折叠锡箔。男人负责帮忙洗菜,杀鸡杀鱼还有“报丧”。这个报丧就更怪了,第一天来的亲戚。第二天还要到他们家去告诉一下,打电话还不行。这简直是多此一举,平添麻烦。

紧接着中午时分,亲戚和朋友陆陆续续就会前来吊丧。女儿和媳妇坐在死者旁边来一个亲戚就得哭喊几声。其实显得好假。

也就是从今天中午开始大摆宴席。一般人家都是十几桌,多的要30桌以上。每天要吃两顿,一共要吃四顿。如果是24点过后去世的,另外还要多加一顿。整天是大鱼大肉吃着,谁能吃的下,这个时候菜会浪费很多很多。就我公公他婶娘去世,一场丧事所有费用算下来花了23万多。这只是所有宴席和烟酒各方面的开销,不包括死者火化、骨灰盒、墓地等方面的费用。

从9号差不多八点钟开始,到十号12点结束。女人几乎都是干同样的事。男人就是帮忙打杂。亲戚朋友就是门前屋后到处转,但得陪在这里。

还有9号这天晚上。如果在疫情前的话,他们会做一场法事,还会找人“代哭”。所谓代哭:就是吹打的人,他们会以家里儿女,各种小辈的身份代替哭丧死者。因为是疫情,找不到这一帮子人了,这一环节也省了。

晚饭后,会有一个专门给死者穿衣服的人。里里外外要穿上多层衣服,而且这些衣服都比较贵,可能是死者生前从来都没有穿过的。我老公干妈去世那会儿,她身上穿的衣服高达万元。晚饭后给死者烧衣服被子,好多日常用品,椅子箱子等都会是实物。

十号中午吃好中饭,死者就去火化了。因为疫情现在是车子拉走就可以了。之前是有吹打乐队四个人抬着棺材放在灵车上,然后还要有一大批人一起,去殡仪馆开个追悼会。火化完回来再吃顿晚饭。整个丧事这才算告个段落。

后面还要七天供奉一次。35天第五个七的时候还要隆重的操办一次。同样要摆两天筵席,亲朋都要再次来供奉。疫情前还会请道士念经。现在道士生意忙也就没了。但愿以后都不要有了。

直到七七四十九天结束。然后还有六十天,一百天、冬至、清明、新年、真正结束要到去世一周年为止。

你们说乡下的这种做法是不是太麻烦,太铺张浪费、太形式化、太没意思。关键是浪费 金钱和时间还不算,那些帮忙的邻居,亲戚以及家人会搞得很累很累。

在看看上海市区的人。家有老人去世后,直接联系殡仪馆的车子,接到殡仪馆安放在停尸房。

有条件的,在死者去世当天就会在家里设置一个简易的灵堂。上面摆几样供品,香烛以及两束鲜花和死者的遗像就可以了。

他们同样也会三天,但是人家这三天家属也不会那么累。第一天死者被灵车接走后,他们就会在家里设置灵堂,有的是第二天才设置的。

第2天象征性的走个仪式,烧点黄纸,有的人家不烧,然后亲戚朋友过来慰问一下。吃个简简单单的饭菜,有些亲戚朋友,根本就不在这里吃饭的。疫情前面是这样,现在这个环节有的人家已经省掉了。

第三天直系亲属依然会过来,一起陪同到殡仪馆和死者做最后的告别。今天中午的中饭也很简单,我曾经见过他们中午吃客饭的也有。当然上海市区居住的地方小,没地方安放死者和办丧事,已有一小部分原因。

火化完之后直接下葬或者寄放在殡仪馆里,到清明下葬就可以了。最后所有参加丧礼的人到饭店,在一起吃顿晚饭。所有丧事流程就结束了。

是不是很简单、爽气。没有豪华的宴席,没有隆重的吹打念经,没有哭丧,也没有大量的焚烧锡箔,更不会请一大批亲戚朋友。有的只是让死者安安静静的离开。

市区的简操简办,我觉得是思想的改变,文明殡葬的进步与乡下的歪风怪俗,形成了特别大的反差。

是乡下人有钱,还是城里人不孝?其实都不是。乡下人不见的有城里人有钱,城里人也不会不孝。

关键就是传统观念再作梗,思想没有真正的改变。这和孝与不孝无关。

我很推崇市区的做法。不要让简单的事复杂化。人死如泥,无论你怎么做都是空的。生前尽到孝道那才是真的。俗话说:坟前十天不如床头一天。去世以后的哭爹喊娘,不如在世时候的一声爸、妈。

愿以后的我们。都能渐渐改变乡村的这种观念,向市区人靠近。这才是国际大都市该有的样子。

爷爷的丧事从简,却遭到上海郊区亲友的质问

上海一些郊区的丧事活动有些办得非常隆重,亲友和当年地人都要参加以示表示对死者的尊重。有的要办三天,有的办两天。多少年前,很多人是办的七天。这期间亲友都要放下工作,请假参与商事活动。

爷爷生前多次提醒我们,他百年以后坚决不办什么酒席,也不办什么一七,二七……说我们这一家人就从他做起,以后奶奶走了也要这样办。

上个月末,89岁的爷爷走了。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还是说,一切从简,只需要他的姊妹弟兄和我们一家参加就可以了,不要去麻烦亲友和熟人邻居。

其实爷爷这种决定来自于几年前, 二伯家孙子出生了,媳妇正在坐月子,那几天大伯的孙女儿小玉又要高考了。恰恰邻居有老人走了在办丧事,敲锣打鼓,火炮齐鸣,两家的房子又挨得近,这噪音简直难受。小玉啊,烦的不得了。二伯儿媳妇也觉得烦的很,特别是那个爆竹声,锣鼓声一敲起来,出生10来天的婴儿就会抖,尽管家里的窗户都关了,但是孩子每次都这样,好心疼哟。

小玉高考前本来就有压力,睡眠质量超级不好,有事就叫她回家复习功课,好好休息。家里人走路都是轻手轻脚的,害怕影响她的休息。

所以邻居这种操办严重的影响了她的休息。听到旁边又敲锣打鼓放炮了,就用纸团来塞耳朵,觉得特别烦躁。堂嫂不得已带着小婴儿到娘家去坐月子了。小玉的外婆叫她到她们那边去,她又不愿意,说离开自己睡习惯了的床睡觉,更加睡不好。这几天是小玉最难受的日子。

邻居家的老人送出去以后,隔了一天就高考了。小玉发挥的不好,也不一定说是邻居造成的原因,但是确实那几天的噪音影响了她的心情,她说几乎晚上就没有熟睡过,隔壁一会儿哭,一会又敲,特别是要送走的那几个小时,那简直噪音太大了。

这件事情给爷爷奶奶留下了很深的影响。本来他们是很传统的人。我们这一代人,有时候对这些有一些看法,特别是工作又忙的时候去请假,外地领导有时候都觉得怎么现在还这样办丧事啊!还质问为什么不能简单办一下呢?以前多次跟爷爷奶奶争论过,他们认为,办丧事是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应该传承,况且现在家家户户也拿得出来钱的,办几天热闹一点,有什么不好,亲朋好友来参加一下,表示对死者的尊重,表示这家人有人气,他们是坚决主张热闹办丧事的。还有爷爷奶奶说大家都办,一家人不办,人家要骂的,有些亲友也接受不了,所以大家就继续这些规矩吧,该办就办,认真的办。

这次小玉高考的事情没发挥好,小玉心情更加不好。触动了爷爷奶奶的心灵,他们常常为这个事情叹气。

小玉上了个民办大学。

那年过春节,有爷爷的妹妹一家和奶奶的弟弟一家及我们一大家人聚会。爷爷当着那么多人面说,他已经85岁了。奶奶也83岁了,以后他们走了,直接送到火葬场,把骨灰盒捧回来,就这些直系亲属参加一下就可以,什么都不用办,火炮都不用放。是爷爷的妹妹和奶奶的弟弟不赞成,说这样子不行的,邻里邻居的人家都要说的大家都办,为什么你家就不办了?又不是办不起办一下嘛,有点人情味,送送老人嘛。……

但是爷爷那天还是坚持说坚决不能办,奶奶也赞成。他们说不想影响年轻人的工作,更不想因为这些事情打扰别人。他也想明白了,一个人生前过得好那才有意义。死了以后大事操办,家人累,别人也跟着烦,而且毫无意义,因为死了什么都不知道了,也享受不到了,仅仅是做给活人看,做这样劳而无功的事情办纯粹是没有任何意义,反而劳民伤财。爷爷还举了多个例子,谁家谁家办,这个那个又请假回来,一次,二次,多烦呀,人家跑一趟也不容易。

今年爷爷在6月1号发病,我们马上把他送到医院。可是毕竟近90岁的人了。6月6号那天,爷爷走了,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我们尽管很悲痛,但是还是遵照爷爷生前的遗嘱,把他送到殡仪馆,然后通知了爷爷的妹妹和奶奶的弟弟一家。

6月7号,也是孩子们高考的时候,我们把爷爷葬在老家门前那棵柿子树下,送了鲜花,火炮都没有放。这也是爷爷的遗嘱说的,这棵柿子树是他70岁的时候种的,他想一直让柿子树陪伴他,奶奶也说将来也这样躺在柿子柿子树旁边。

然后几家亲友一起到镇上餐厅吃了一顿饭这事就算解办了。

吃了饭后,爷爷的妹妹,妹夫还有奶奶的弟弟和弟媳还在跟我们说,高考期间不办酒席就算了。但是等几天你们还是应该办一下,不然要逗别人骂的。哪一家的老人老了没有办酒席啊,你们这样子做受人指责你们的脊梁的……

我们相互看了没有说话,奶奶说嘴巴长在别人身上,别人想说就让他说呗。我们又没影响到别人的什么利益,我怕他们说吗?不管别人说什么,日子各过各的,我以后老了也坚决不让他们办,一切从简。

回到家里,奶奶还在说这样子真好,让爷爷静静静的到天堂去。也不影响亲戚左邻右舍的工作,自己一家人也免得累。

想起来确实是奶奶说的这样,记得奶奶的姐姐走了以后,我们去参加葬礼,奶奶都说累的不行,我们回到上海以后一两天都觉得精神不好。

可是后来有些邻居,还有些亲戚,特别是爷爷的堂兄的儿子几个。打电话来问,难道你们就这样完了吗?不给老人体面一点操办一下?……奶奶的,回复还是说爷爷的遗嘱就是一切从简。他们强调说村里人哪一家不办呀,就你们不办,你们觉得脸上有光吗?……还有更难听的话,他们也传来了。但是奶奶说就当耳边风吧,我们又不是为别人活,我们为自己活。

6月20号那天,村里有一个老人走了。打电话来通知我们,我们都回去了。关于我们爷爷没有办丧事的风言风语还有,我们听到笑一下……

说实话,见到他们那样大操大办,锣鼓声哭声,火炮声,声声入耳。特别是那个哭歌的,哭一会儿,又停一会儿,他还说嗓子都哭沙哑了。旁边人笑哈哈说你钱到正舒服了……我说不出来这场景是一种什么感受。但是在场的很多人说,哎呀,这个葬礼办的好热闹哟……

奶奶回来还在说,这次死掉这位老人,生前他的大儿子儿媳妇一点都不孝顺,周边人都知道的。他们家里来客人了,热热闹闹的吃好的了,不会叫老人一起去吃,也不会给他送一点新鲜的美食去。等一大家子吃完了,或者不想吃了的东西,有可能端一点去,甚至也不愿端去给老人吃一点。二儿子家要稍微好一点,有时上街还要问问老人买不买点什么东西,帮忙带回来。有亲戚朋友来吃饭了,还要给老人送一点吃的去。这次葬礼却办的很风光,老人生前为什么不给他享受?这种风光意义在哪里?

父亲还说,奶奶怎么现在思想境界这么高了呢?

哈哈哈,大家都笑起来了。

老人去世办一条龙得多少钱?

现在社会在不断发展,家里老人去世后,家属都是要给老人举行葬礼的,但是现在很多年轻人对于丧事中的一些习俗礼仪都不是很了解,所以为了能够举行一个好的丧礼,很多家属都会选择丧事一条龙,那么丧事一条龙都具有哪些服务呢?下面上海殡葬的小编就来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丧事一条龙服务内容是什么?

  在谈丧事一条龙服务内容前,我们先看一下,丧事一条龙服务的起止点。丧事一条龙的起点,开始于老人身体状况不好时,终点是逝者骨灰寄存或骨灰落葬仪式结束后。有些公司的丧葬一条龙服务,不包括骨灰安葬项目,也不包括选墓服务项目,如果家属确实有需求,可以与殡仪服务公司协商,添加上墓地选购及骨灰安葬服务项目即可。

  丧事一条龙的具体内容包括:灵车接运遗体一次(普通车、高档车家属自选)、专用豪华纸棺一只(家属也可以选择木棺)、专用遗体袋一个、专用棺罩一个、三天内普通寄存、专业整容化妆、告别厅租赁一场或一次等殡仪服务,了解更多丧事一条龙服务。很多市民家中老人去世后,家属都想要给老人办理一个有尊严有体面的葬礼,由于现在家长的空间比较小,现在办理丧事都是在殡仪馆中举行的,那么在殡仪馆办理一条龙需要多少钱呢?小编就来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

  老人去世办一条龙得多少钱?

  无锡市最便宜的一条龙服务大概需要5000元左右,这样的一条龙套餐没有告别仪式,前来送别的都是直系亲属。需要火化当天安葬的,在预约一条龙服务前,要与殡仪服务公司协商好,看是否需要选墓及骨灰安葬服务,如果需要选墓服务家属可以在一条龙服务套餐里备注一下。

  如果参加追悼会的亲友有很多,家属要根据前来吊唁的亲属人数,预订告别厅和休息室了。如果参加追悼会的亲友有几十个人,建议预约普通的一条龙套餐,这样葬礼的花费不会太高,又给了逝者体面的葬礼,因此建议家属在预订一条龙服务前,确定一下前来参加追悼会的人数,这样可以避免因人数过多、告别厅太小出现的尴尬局面。

上海办丧事的具体流程是什么?

上海办丧事的具体流程

一、死亡证办理

在本市各医疗机构以及前往医疗机构途中死亡的,由医疗机构开具《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在家中、养老服务机构等场所正常死亡的,由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具《居民死亡推断书》。公安部门判定为非正常死亡的,由公安部门开具《居民死亡确认书》。经法院判决宣告死亡的,由各基层法院出具《宣告死亡判决书》(一般为离开住所下落不明达到法定期限的自然人)。

二、治丧涉及的殡殓业务办理

(一)丧事承办人可联系上海福寿园协助办理。

(二)丧事承办人需携带逝者死亡证及本人有效身份证件至殡仪馆办理相关殡殓业务:接运遗体、预定礼厅和日期、选购丧葬用品、确定火化时间、预定答谢宴等。

(三)遗体接运注意事项

1.丧事承办人需要提供准确详细的资料:如死者姓名、性别、年龄、死亡原因、遗体接运地点、丧事承办人电话和信息;

2.需殡仪馆到医院接运的,丧事承办人应提前结清医院费用,办理好《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并请医院出具遗体准出证,保证接运工作顺畅;

3.需殡仪馆到家中接运的,丧事承办人应先行办理好《居民死亡推断书》;

4.非正常死亡的逝者遗体,由公安部门确认死亡原因后开具《居民死亡确认书》,联系殡仪馆接运。

(四)告别(追悼会)仪式的简要程序

1.宣布告别仪式(追悼会)开始;

2.全体肃立默哀(奏哀乐);

3.致悼词、答谢词;

4.向遗像三鞠躬;

5.瞻仰遗容,向遗体告别(奏哀乐)。

(五)骨灰领取、暂存

1.告别仪式结束后,丧事承办人在15日内到殡仪馆领取骨灰;

2.丧事承办人也可在各殡仪馆办理骨灰暂存手续。

(六)安葬事宜

丧事承办人可在上海福寿园墓园自行选择骨灰安葬方式(墓葬、壁葬、海葬等)。

夫妻互不送葬的意思?

意思是夫妻二人,不管是谁先去世,另一方是不会送葬的,这是老祖宗留下的规矩。

可能是怕一方去世了,另一方去送葬会怕看到爱人下葬的场面,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而悲痛欲绝,会更加伤心和伤害身体。

如果夫妻二人比较年轻,一方去世,另一方可能还要再婚,所以不能去送葬。

“遗像”是怎么来的?出殡后谁捧“遗像”?

遗像一般指画像和照像(照片),使用塑像和刻像的较少。遗像反映逝者生前的身影形貌,用以标识逝者。现时城乡丧事活动,普遍使用遗像。

照像为瞬间不变的容貌形态,较为呆板凝滞;画像古称画影传神,画像画得好的确实可以传神,有条件能讲究一点的,最好使用画像。

(一)遗像的丧事来源

我国的画像技术历史悠久,应该早于文字,因为文字是从象形演化而来。现有的实物证据是商代早期的人物画。秦汉及之后,随着毛笔、墨汁、颜料的普遍使用和改进,画像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如西汉宫廷就有专门的画工,皇帝根据画像选幸妃嫔。据传,王昭君长得美,没有讨好画师毛延寿,被画得丑,结果皇帝没看上,远嫁塞外。著名的长沙马王堆汉墓,是西汉早期的,里面出土了许多帛画,画技水平是挺高的。隋唐时期,画像技术已普遍深入居民生活,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要方面。

画像技术何时用于丧事,很难稽考。因为规范的丧礼没有画像的说法,所以,画像用于丧事出自民间,而且有一个过程,是长时间逐步形成的。可以确定的是,到北宋时期,民间丧事使用画像已经很流行。

北宋司马光在《书仪》中说:“古者凿木为重,以主其神。今令式亦有之,然士民之家未尝识也。故用束帛依神,谓之魂帛,亦古礼之遗意也。世俗皆画影置於魂帛之後。男子生时有画像,用之犹无所谓。至於妇人,生时深居闺门,出则乘辎軿,拥蔽其面,既死,岂可使画工直入深室,揭掩靣之帛,执笔訾相,画其容貎?此殊为非礼。又世俗或用冠帽衣履装饰如人状,此尤鄙俚不可从也。”北宋时期,民间已经将画像用于丧事,即将画像放在魂帛后面。但司马光反对画影画像,视为非礼之俗。南宋朱熹在《朱子家礼–丧礼》中,完全同意司马光的观点,将“置魂帛”作为丧事活动规范程序,没有画影画像的要求。到明清时期,官方给定的礼仪文本是《仪礼》和《朱子家礼》,丧事画影画像一直没有得到权力管理当局的认可和推延,但民间的沿袭传承一直未断。

《金瓶梅》第六十二回:“潘道士法遣黄金士 西门庆大哭李瓶儿”中,李瓶儿咽气之后,西门庆因思想李瓶儿动止行藏模样,忽然想起忘了与她传神,叫过来宝来问:“哪里有好画师?寻一个来传神,我就把这件事忘了。”来宝道:“旧时与咱家画围屏的韩先儿,他原是宣和殿上的画师,革退来家,他传的好神。”西门庆道:“他在哪里住?快与我请来。”来宝应诺去了。《金瓶梅》第六十三回 “韩画士传真作遗爱 西门庆观戏动深悲”中, 西门庆对韩画士道:“先生,你用心想着,传画一轴大影,一轴半影,灵前供着,我送先生一匹缎子,十两银子。”韩先生道:“老爹吩咐,小人无不用心。”须臾,描染出个半身来,端的玉貌幽花秀丽,肌肤嫩玉生香。那与众人瞧,就是一幅美人图儿。

《金瓶梅》是明代中期作品,写李瓶儿丧事用了四个回目,生活描写比较全面细致,民俗记叙较为可信。所以,至迟到宋元时期,民间画影传神已经成为丧事活动的一个特定事项。

近现代及当代以来,随着照相技术的发展普及,丧事活动照片使用较为普遍,使用画像的越来越少。

(二)遗像的丧事操作

按司马光《书仪》的说法,在停尸停柩阶段,画影放在魂帛之后。魂帛是书写逝者名讳的绢帛,按朱熹《朱子家礼》的规定,魂帛是放在“灵座”之上的,“灵座”是放在祭案之上的,祭案是放在尸体南面即前面的。清代后期到民国,“魂帛”演进为“引魂旗”,“灵座”演进为“灵位”。现实生活中的丧事操作,普遍使用“引魂旗”和“灵位”。

所以,在北方农村大部分地区,一般习俗要求,在停殡时期,遗像放在灵位的后面,灵位放在祭案中间靠后的位置。遗像的功能与灵位是一样的,都是标识逝者的,区别在于一个是文字,一个是影像。一般来说,遗像随灵位,灵位动,遗像也动;灵位不动,遗像也不动。

出殡走丧动灵,理论上讲遗像应该也动。但谁捧遗像,各地习俗有差别。有长子捧遗像的,有次子捧遗像的,有最小儿子捧遗像的,还有孝子辈中年龄最大的捧遗像的。有差异,问题出在哪?出在遗像与灵位的关系上。

遗像标识逝者,灵位也标识逝者,两者功能作用是完全一样的。出殡走丧后,灵位要有人捧,遗像也要有人捧,一个人干不了。所以,如果确定丧主(长子)捧灵位,就要安排其他人捧遗像。其实,在逝者的字辈人员中,谁捧遗像都行,不必过于拘泥。反过来一样,如果确定丧主(长子)捧遗像,就要安排其他人捧灵位。一个人既捧灵位又捧遗像的,只有捧得了,也行。

出殡用“灵车”的,遗像放在“灵车”上或置放于“灵车”前方。

寿衣在殡葬中处于哪一步?

人对未知的事物都是存在着本能的恐惧,所以会惧怕死亡。但死亡也是生命的必然环节,殡葬行业饱受偏见的背后,实则是死亡教育的缺位。要破除“忌讳”思想、认识生命,填补死亡教育的空缺是必经之路。

寿衣

现在越来越多的丧葬习俗流失在“偏见之中”,在古时候下葬前,都是要先净宅,就是要将墓碑、墓穴等等擦拭干净,墓穴内千万不能有垃圾杂物。逝者下葬前要先暖炕,不能冷穴,也就是在墓穴内焚烧随葬品,等燃烧殆尽之后,可以下葬

人去世后需要将身体洗干净,然后穿上新的干净的衣服,也就是提前准备好的寿衣。在部分地区,在给逝者穿寿衣时,需要亲属先来个象征性的试穿。试穿之后再用一根没有秤锤的秤来秤一下,并在人面前说一句:“这是子孙用钱买来的。”表示子孙的孝心。

寿衣

给逝者下葬的时候,不论是土葬亦或是火葬,都需要打黑伞遮阳。逝者的遗体、骨灰等均不能直接被阳光照见,在下葬时,需要由后辈打一把黑伞或者是席棚遮阳,以免逝者被阳光照射,导致逝者魂飞魄散。骨灰盒的外面应该用红布将其包裹,也是保证骨灰不见阳光。

寿衣

人去世后都是这样埋的

解放前,渭北有将已过世老人在家放七天的现象,名曰“福七”。或根据阴阳先生选择的吉日良时安葬。谚云:“死人不开口,一天得三斗”,这都是富户人家的作为。一般户是放不起的,大都是第三天就入葬了。五、六十年代,基本沿袭传统葬俗。

人若危重,未咽气时就穿寿衣(俗称老衣)、剃头沐洗。咽气后开始支床,将尸体放于床上,面盖青帕,设临时灵堂,全家人围在一起祭奠一番。并用白纱布剪三个花形(约一尺宽三尺长),或用白纸扎、剪个标志,横挂于门额,表示家里有人逝世。当天就派人报丧,随即就有至亲如儿女孙辈等上门探丧哭奠。然后回家准备祭品。晚上灯火不息,院中人设几个场子打牌坐夜。

第二天,让所有人都瞻仰过遗容后,再行入殓盛馆。正式设灵堂,灵堂前设有供桌,摆放逝者的遗像及牌位。凡是老人下世,村子里家家都有妇女串通,携往前去吊丧,以示哀伤(致哀)。婚事叫,丧事到。只要是丧事,村子里只要知道的人,连在外边干事的都要回村奔丧,给其帮忙收拾治丧事务。门贴白挽联与条幅,灵堂前贴七七单等。解放前大户人家凡帮忙者(村院中人),连同乐队人员都有散通孝的盛礼(就是所有参与者都戴孝)。男孝子穿白长衫,女穿白短衫系白百褶扫脚长裙或八卦裙。男戴孝帽,女系眼罩。下午乐队来先就餐,餐后第一项任务就是引魂。男孝子长子掌幡,按排辈一个接一个(前有端盘的领队),乐队跟着端盘的去每个先祖的坟,一一领回魂灵。女孝子则在家中执香排长队出门泣(带着哭声)接魂灵。魂灵接完后则宴宾客。女婿、外甥等重门户都须抬食盒。食盒分类有花老虎、大花馍(排花)、花贡、茶点、烟、酒等。凡食盒都必须有香、蜡、纸。女儿还要纸活全伙(即高低房、金银山、摇钱树、葫芦垂灵纸,聚宝盆等等)。一般下辈除面蒸祭品外,都须有柜、纸。朋辈随便拿点糕点、祭品、纸、花圈就行了。

凡亲戚进门都须随着迎接的乐队先到灵堂上香、跪拜哭奠,哭奠时孝子必须跪于两侧陪哭,陪哭一阵,挽携客人入座。一般朋友、平辈到灵堂前上一炉香(三根),深鞠三个躬即可入座。晚上伴着乐队为男女孝子还有收头的仪式。第三天清早凡拿柜的下辈,还要举行填柜仪式(即给纸柜装打好的纸钱)。中午女孝子扫坟回来,紧接着就是男、女孝子按辈分轮番排跪于灵前献饭。将端来的饭菜碗筷等,一一用双手接住,毕恭毕敬地点个头,再往下一一传递;献过饭后就安排起灵了。男孝子按排辈走在棺梓之前,女孝子按排辈走在棺梓之后。男女孝子扶灵柩哭出门后,孝子跪在村大道上等灵车焚过(也叫洋车),再执幡及纸棍跟着乐队逶迤前行。棺梓由十六个精壮小伙抬着,路远还要分班轮换。

到坟前男女孝子跪在两侧,这就开始下葬了。灵棺入墓,穴口封固后,填土圆堆成坟。长子将幡插于坟顶,其他男孝子将纸棍插于坟前的供桌内侧,众孝子跪伏齐声恸哭;一切纸祭品由帮忙人焚于坟侧。一些大村、大户人家,在起灵的路上,再戴通孝,乐队开道,哭叫声撕心裂肺。真有“满营中三军齐挂孝”的磅礴气势!

三年之内,七七斋斋,儿孙们都必须将孝服穿戴整齐,挑着招魂幡接回魂灵供餐祭奠,下午又送入陵园。三周年满后,再举行纪念,释麻换彩,慎终追远,以慰先祖阴灵。改革开放后,移风易俗,提倡火葬,城里人大多接受了这一新的丧葬观念。